当前位置: 主页 > 学习圆地 >

赖布衣堪舆作品考察(下)(语音讲座),文天

来源:于都杨公风水 黄麟小博士作者:江西于都杨筠松风2019-12-08 09:06

赖布衣堪舆作品考察(下)(语音讲座)

文天祥开平祖墓、广东高要崔与之丞相祖坟仙人仰掌形,浙江浦江郑氏义门祖坟

赖布衣风水研究院


(点击聆听,内容都在音频里)


(一)

百足山

横卧在开平百合镇马降龙村落后面的一座山,名叫百足山。该山呈长形,蜿蜒十多里,山下许多小山恰似一条长长的百足虫(蜈蚣),伸着许多足爪一般。


传说

传说在宋朝以前,百足山周围还是茫茫大海。江西省一位姓文的人家,请勘舆师赖布衣寻找一座好坟地,赖布衣在江门踏山,发现一条“龙脉”,便请文家雇了一条船,载着祖先的遗骸开始寻“龙”、“追穴“,后追到了百足山,认为江西来龙在此结“穴”,便选定在此安葬文氏祖先的遗骸。

安葬前,要弄清是“生足”还是死足,以便按不同的方法安葬。于是,叫一个仆人走到百足尾,弄清中午时分,这山会不会动。仆人按照吩咐到百足尾去了,赖布衣和文家人走到了百足头,说:“如果我用铁棒一戳,百足知痛动起来就是生足,如果不动就是死足。中午已到,赖布衣一戳百足头,百足受痛把尾巴一甩,百足尾的仆人站立不住,扑通一声,跌进水里。仆人挣扎上岸,衣服湿透,腹灌饱水,认为赖布衣有意捉弄他,气愤之极,悻悻的回到坟地。因时正中午,阳光猛烈,回到原地时,仆人的衣服已经干透。赖布衣问:“有什么动静吗?”怀着一肚子气的仆人气愤地说:“没有动,一座山怎么会动呢?”赖布衣闻说不动,就把“生百足”当“死百足”的办法安葬。


自从姓文的葬下祖先的遗骨后,百足山原来的白山石逐渐变黑了,从远处望去,像成群的苍蝇蚂蚁聚在一起啜食死百足一样。传说中,姓文的人家所安葬的骨骸是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祖先。如果按“生足”安葬,文天祥就能打败元兵。但因按“死足”安葬,致使文天祥兵败被杀。后来人们又索性把这坟叫作文天祥墓,至今仍存。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作为传说也一直流传下来。



马降龙古村落坐落在潭江东岸冲积平原,隶属开平市百合镇,由黄氏家族的永安、南安和关氏家族的庆临、河东、龙江5条自然村组成。建村之初,这一带为河滩地,原名“丰岁蓢”,寓意岁岁丰收。1949年后取名“马降龙”。黄、关两族的海外乡亲众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澳大利亚。村中7座碉楼和8座别墅皆建于20世纪初;2007年6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马降龙碉楼群生态环境十分优美,竹林连绵不绝,四季瓜果飘香,依山傍水,翠竹绿树丛中浮现世外桃源,如珠玉罗盘、错落有致。



(二)

下文和视频关于赖公点广东高要仙人仰掌格,乃为广东十大名墓之三,文字摘自“天道人”博客,感谢他的付出:


(仙人仰掌格视频如上,点击欣赏)


该地是广东十大名穴之一,位列第三,是前宋朝国师赖布衣亲点卜扦的。

此山是由江西甯都太平乡迁至广东爲始祖的崔门朱氏之墓,传说是宋朝国师赖布衣所点的名穴;传说当时赖布衣寻龙行山时路过崔家,这时的赖公已又饥又渴,还累得很,因为他已饥饿了二三天了。见到一处山坡上有户人家,是个茅草搭成的房子,就走了过去问住在房子里的人准备要点东西吃,和饮些水也好。只见屋里走出了母子俩问赖公是从那里来的,见赖公又渴又累的样子,赶紧叫他儿子拿碗水过来送到赖公面前,扶着赖公坐下,慢慢边说边聊,知他有二三天没吃过饭了,就吩呼儿子下米做饭,其实们一家是很穷的家子,家里常没饭吃。赖公吃过饭后,这时已回神多了,就细看这一家子,问明了他们的来历,知道他们和自己的家乡不远的,又见她们贫困交加,还将家里仅有的米做饭来给自己吃,她们就吃土薯野菜,不由得心酸起来了,就为了报答崔家母子的米饭之恩,所以就立定决心点一个龙穴来答谢她们。所以后来点仙人献掌时就对崔家的人说,这地叫斗米炊,斗米即是这地将来会发一斗米多的功名官员,一斗米里有数不清的米样多的意思。

按崔氏族薄记载:话说赣粤派崔氏江西先祖崔克公,原配廖氏,在肇庆任官时娶庶室朱氏。朱氏生下两子,长子崔隽(粤语读“俊”)、次子崔奭(粤语读“式”)。因生活所逼,朱氏带着两子来到广东高要回龙镇军屯村附近养鸭为生。克公老年与廖氏夫人返回江西,去世后葬于宁都“黄金坑”风水宝地。朱氏太婆母子则留在岭坡下,结庐而居。见住所四周为山冈丘陵平原地带,水源充足,便养了一大群鸭子,过上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注:据说朱氏太婆墓“仙人仰掌”旺丁,克公墓“黄金坑”催官,所以风水大师有一说法:崔氏能出丞相因为黄金坑,能蕃衍子孙数万因仙人仰掌~

朱氏太婆年近六旬的某年某日,临近黄昏的时候,正在放鸭,便遇上一个人上前问路和求茶水,问及如何前往回龙镇。太婆眼看天色已晚,便主动叫来人入住小寮一晚,明天再走。此人正是赖布衣。他在广东几经艰辛,刚好在军屯村山上寻得“仙人仰掌”龙穴后,想到回龙镇投栈歇息。他看见朱氏太婆年纪不轻,却头发乌黑,天庭饱满,脸泛红霞,是有洪福之人,便欣喜应允。

当晚吃过晚饭后,赖布衣便早早上床歇息。睡至夜半,赖布衣起床故意捏死两只鸭,以察看太婆的反应。太婆看到两只死鸭,并没有在意,只将其收拾干净。时近中午,她见客人迟起,便另劏一鸭,用来招呼客人。两只死鸭,留回自用。

赖布衣从太婆不以死鸭待客这点上看出太婆与平常村妇不同,一眼便能看出是一个心地极为善良又懂得人情世故的人,赖布衣又嗜吃鸭肾,便要求多住几天,又得到朱氏的热情款待。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赖布衣告别朱氏母子。临行时,朱氏拿出一串腊干的鸭肾送予赖布衣作为手信,使赖布衣甚为感激。原来赖布衣最喜食鸭肾,有天曾与朱氏提起过,想不到朱氏竟铭记于心。于是,赖布衣便要崔奭送自己一程。两人行至“仙人仰掌”处,赖布衣指着对崔奭说:“这是吉地。你奉母至孝,她又福寿双全,百年归老后理应有一个好的归宿。此处必定能给你们子孙后代带来福气和兴旺。但有一点要切记,入土之时,务必见有人‘头戴铁帽,马骑人,鹧鸪落地,鸦鹊开声’的现象方可落葬。”之后,赖布衣又把此地的方位,五行相生相克的事宜详细说了一遍才与崔奭作别。

崔奭遵其所言,在母亲朱氏谢世之日,出殡停棺在“仙人仰掌”之处,等候吉时。日午之时,正得知军屯村有一军人去世,准备出殡,有铁锅卖寿饭,纸马作送行之仪。天公忽降大雨,岭下之路,有一人用锅作帽,又一人托着一只纸马(附近马场的村民,祭祀多用纸马)急步经过。一班仵作冒雨抬棺经过,急忙之中有人飞离一只草鞋落入旁边的丛林,惊起丛中的鹧鸪和乌鸦飞出并鸣叫,便迅速下葬。朱氏太婆子孙南海沙头崔氏被当地人称为“斗米崔”,意为人多势众,人丁兴旺,再次印证了赖布衣这个一代堪舆学家的金口之言。

宋绍熙元年(1190),太婆墓以其子崔隽、崔奭,其孙崔世明、崔世光、崔世昭、崔世英名义重修。宋淳二年(1242年)太婆的玄孙崔叔同(崔焕之之子)重修。根据承绪堂族谱记载,崔氏子孙每年重阳进行祭拜,沙头月槎房(后称承绪堂)及番禺员岗房舣舟至西南汇合,再于白土墟上岸,越四日登山展墓。由于年代久远失修,墓碑上的“朱”字剥落,许多子孙误以为是“宋氏太婆”。因此,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时,各房议决镌回朱字,并于墓门上刻梅花,后世亦称为“梅花太婆山”。

这地后来演变成广东省十大名山之中排行第三位,墓主之曾孙崔与之,在宋朝时“诰赠太师金紫光禄大夫,曆官至秘书监太子侍读,四川安抚使兼军族主师,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管广东地区工部侍郎、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抗金名将,封南海郡开国公”。

据坊间传闻,其山上边不远处有一潘姓之祖墓,潘氏墓位于山之正中处,也结地;而崔门朱氏之墓则位于它墓地前之右下角。另一李姓地在崔家坟之傍边此二山如此相距之近,此兩墓山手相連,墓碑相距約2米。李氏墓位於山之正中處,而崔門朱氏之墓則位於山正中偏左處(面對墓來說)。此二山如此相距之近,到底誰先認地呢?谁先侵占呢,俩家彼此认为对方侵占祖墓,在宋朝时因相互争义而引发打官司,最后告到皇帝处(此两姓均有人在京城当官)。正所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道,宋朝皇帝亦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开金口道:“侵山必发,发后必衰”,这样俩家争墓地之事就了结了。

墓主之曾孙崔与之,在宋朝时“诰赠太师金紫光禄大夫,曆官至秘书监太子侍读,四川安抚使兼军族主师,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管广东地区工部侍郎、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右丞相兼枢密使,抗金名将,封南海郡开国公,是南宋着名的治国能臣、政治家、军事家。

生活在偏安半壁河山的南宋时期,崔与之选择了一条为国为民的人生道路。

星岛环球网消息:崔*安成功当选为澳门特区第三任行政长官人选,广东各地崔氏乡亲欣喜若狂,27日共同集资在崔*安家乡新会双水镇崔嘉亨村筵开80多席庆祝。根据崔氏后人带回的族谱显示,新会崔氏为南宋名臣崔与之的后代。

迁徒分布

赣粤崔氏始祖崔氏的后裔很多都迁到不同的省份和城市。广东崔氏的总人口约12万人。

广东南海市沙头区崔氏人口1万,从此分支到小塘,顺德,中山,鹤山,高明,新会,阳春,电白,高州,广西容县,清远,佛冈,新兴等地方人口约10万,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人口约1万。

南宋名臣崔与之

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晚年号菊坡,广东省增城市中新坑背崔屋村人。是南宋著名的治国能臣、政治家、军事家。

生活在偏安半壁河山的南宋时期,崔与之选择了一条为国为民的人生道路。

立志报国家

崔与之出生在广州府增城县一个医生家庭。还在幼年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因此家境清贫。但崔与之少年有大志,立志救国济民。他刻苦读书,钻研经史,务求通晓大义,文章写作朴实得体。待人接物,办理事情,他也十分机警。不过命运似乎有些与他作对,青年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他都没有中榜。于是崔与之寄望于出外求学。直到三十二岁时,由于得到增江书友林仲介等人的慷慨资助,崔与之终于能够跨出增城,一酬宏愿。离家前,他向亲友表示,决心三年学成。

崔与之单身远涉关山,步行到南宋京师临安(杭州),入太学读书。此时的临安,南宋小朝廷苟安一隅,城内十万人家,栏院酒馆林立,城外西湖名胜,景色迷人,达官富贾过着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日子,早已把中原父老忘到九霄云外。崔与之在学舍埋头苦读,三年里不曾踏足临安街市。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他学得满腹经纶,果然高中一甲进士,成为岭南第一个由太学生考上进士的人,从此步入仕途。

只是“朝中无人难做官”,崔与之被调往荒远的广西浔州(桂平),做了个“从八品”小官——司法参军。只要能为社稷尽力,崔与之就不计较官职低微,就不避艰苦。有一次,巡按到浔州视察,但接待用的驿所却因年久失修而不能使用。郡守要崔与之主持维修,限令几日内完成。仓猝之下难以找到屋瓦,崔与之就叫属下用茅草盖屋顶,将屋内整饰一新,按时完成了任务。不久,用来储备谷物、调节物价、赈济灾荒的粮食仓库也因久未修葺而漏雨,郡守便打算卖掉储粮。崔与之得知,不顾官卑言轻,坚决反对。郡守改变主张,命崔与之负责修粮仓。崔与之以保粮为重,将自己居所的屋瓦拆下换用茅草,而把屋瓦盖在粮仓上。郡守因此赏识他的胆识才干,推荐他转任淮西提刑司检法官。

在淮西,一个大京官的儿子称霸乡里,人们告状,许多官吏都不敢受理。状纸递到崔与之那里,他拍案而起,不畏权势,秉公判决,责令乡霸退还民田。那京城里的大官闻讯,非但没有怪罪崔与之,还表示赞许,把他推荐给朝廷。

其后,崔与之先后调任建昌(江西南城)新城县知县、邕州(广西南宁)通判等职务。在新城,他整顿赋税,减免各种中间环节和费用。他规定,百姓应缴纳的钱粮直缴官衙,已缴纳的不准滥追,未缴纳的不准随便责罚,改变以前官差追缴赋税使不少民户倾家荡产的陋习。这一来,百姓争先恐后缴税,开创了未有施一次刑罚而办好赋税的德政。在邕州,知州盘剥士卒,不按时发衣服粮饷,激起士卒哗变。上司下令崔与之摄理知州职事并处理事件。崔与之从自己驻守的宾阳赶到邕州,叛军在城门口阻拦。他不顾危险,冲门而入,执行公务。待叛军有所安定之后,他查出一名为首滋事者处斩,其余不究,迅速平定兵变,使全州恢复安宁。

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五十三岁那年,崔与之升任提点广西刑狱。广西路包括海南岛和雷州,大部分是荒寂之地,属边远军州,海南岛更是没有朝廷要员去过。崔与之不辞劳苦,跑遍全地区的二十五个军州。准备去海南时,他的下属说:“海滨有神灵,要渡海先得求神祷告,否则很难成功。”崔与之不以为然:“海南各地官吏长期违法鱼肉百姓,我去为民除害,哪里需要神灵批准庇佑!”尽管第一次渡海因风浪大作船舵折断被迫返航,他仍然不懈努力,第二次出海终于到达琼山县。每次到各地巡察,他都自带费用,一切公务开支按日计给,不用地方一分一毫。每到一地,他就张榜明示奖廉肃贪,公正判案,官吏百姓深为震撼。往返辛劳,殚精竭虑,没几年,崔与之鬓发全白了。

淮东抗金兵

南宋时期,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南宋晚期,金国强于宋,不断南侵,而新兴的蒙古族政权也屡次大规模进攻金国。金人为避蒙古兵,企图南掠宋土,南宋朝野震动。但讳言战争的宰相史弥远把持朝政,朝廷上下一片主和投降之声。当时将帅乏人,宋宁宗破格起用崔与之,任命他为抗金前线淮东路的军政长官。崔与之成为高级干部了。宋宁宗召见崔与之,询问战守之策,崔与之说,要选择好的守将,集合官军和民众的战斗力量,才能巩固边防。只有边强防务,才进可以攻,退可以和。

崔与之抵达扬州,认真筹划守御事务。他整修城防,历时一年多重修护城河,在城外广植柳树,在城内接近河流运输的地方建仓库十二座,储备了充足的军粮。崔与之一贯主张,兵不在多而在精,兵精缘于训练有素。他统率的军队,步兵的弓箭手和长枪手,按身材年龄技术分成三等进行教习,骑兵则以骑术精湛和武艺精熟为标准进行训练。崔与之身为统帅,每五日亲率幕僚到校场督促,月终更要考核,奖优罚劣。部队出城野练,他率将校随后视察,要求部队遇到山岗沟涧不得绕道,必须勇往直前。整训扬州守军之后,他又命令下属州县守军依照执行,效果明显。于是淮东军威大振。

淮东一带有民间自卫组织万弩社,崔与之深入考察了解,认为万弩社有利于组织民众防御金兵,于是奏请朝廷将万弩社定为各县民兵组织。他又招募当地青壮年创立万马社,平时配给农田耕作,战时集中调用。

崔与之守边五年,边境没有战乱。宰相史弥远见边防巩固,又有山东起义军归宋,想捞取边功,紧急密令都统刘王卓率领所部渡江攻取泗州,结果刘王卓全军覆没。崔与之事后得知,悲愤上书史弥远:“今以万人之命,坏于一夫之手!”金兵乘势入境,史弥远惊慌失措,三次下令崔与之与金“和议”。崔与之回书拒绝,据理力争:“金兵得势之际,我方求和,必遭屈辱。”他积极加强战备,调遣精锐部队扼守要冲之地。金兵入侵无功而退,和议之事遂不再提及,淮东局势又趋于稳定。

直言荐贤

朝廷决定升任崔与之为秘书少监,调他去当京官。扬州军民闻悉崔与之离任赴京,万人夹道垂泪相送。

到达临安就任,崔与之第一次提出奏章就阐述了自己的独立见解:“我从外地来,只知道对外患未息深感忧虑;到了内地,才知道治理国家的重要。”他分析道,内外之情不通是当今大患,而人才的进退、言路的通塞则与国家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建议朝廷,用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他在任内一直“以致君泽民,经邦辅国,进贤退不肖为己任”。他举荐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且将德放在首位。

这时候,朝廷议论有一种不正之风,称“直言”是贪图好名声。崔与之抨击这种歪风:倘若有识之士不敢公开在朝廷明说己见,而只在家里忧心忡忡,不敢对君王直言,而只在朋友间私下谈论,国家就危险了。

有一天上朝,宋宁宗问崔与之家乡有什么人才,崔与之当即推荐吴纯臣有监管之才。不久朝廷提拔吴纯臣担任提点广西刑狱。崔与之推荐温若春适宜担任清要之职,于是朝廷任命温若春为秘书郎。他们都成为称职的官员。

崔与之当京官或地方官期间,先后向朝廷举荐了数十人。这些人才“各以道德文章功名表表于世”,有的后来甚至成为高官显宦或出名学者。

有个学子叫李心传,他乡试落第后,不再应举,闭门著书。崔与之等推荐他,平民之身的李心传被召入史馆,赐为进士。李心传主修多部史书,成为南宋有名的史学家。后来官至工部侍郎,以敢于上疏直言闻名。

被崔与之推荐过的游似,担任过许多职务,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他建议宋宁宗之后的宋理宗要看清“艰危之势”,做到“从谏”、“检身”、“节用”、“选廉”。

崔与之举荐的人,绝大多数与他没有私交,只有吴纯臣、李昴英等出身同邑或门下。无论对谁,崔与之都出于公心。他的弟子李昴英应试荣登榜首之后,写信向老师致谢。崔与之告诉他,读书人成名后要坚持操守,盛名之下,更要谦虚;初入仕途不必挑拣官职和地方,朴素谨慎是日后发展的开始。后来李昴英官至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为官不畏强权、敢于伸张正义。崔与之一个同乡人的孙子,姓吕,考试及第初出茅庐,就来求崔与之疏通举荐。崔与之正色道:“入仕之初,应当以职业为重,不要担心别人或上司不了解自己。”以后崔与之知道他居官清廉谨慎,就向有关方面推荐。那小老乡升迁了,还不知道崔与之出了力。崔与之的姐姐也曾为她儿子求官的事向崔与之说情,但崔与之却说:“当官贤能与否,事关百姓的欢乐和忧愁,官位断不可私相授受。”他始终没有循朝廷恩例为外甥求官。

福星临川

金兵进犯四川,四川制置使董居宜弃职逃跑,蜀地大乱,人心惊惶。朝廷调安丙为四川安抚使,调崔与之为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安丙久在蜀中握有重兵,以攻为守,甚得朝廷倚重,但他一向猜忌朝廷从东南调来的人。崔与之赴任后,却能与安丙以诚相处,迅速稳定四川局势。一天,西夏国来书安丙,约他夹攻金国。崔与之知道此事后,以为不可,急致书安丙说:金国已处于颓势,我方宜于此时招纳豪杰,选将练兵,巩固阵地,等候时机。四川连年动兵,士气未振,不宜轻率举兵。西夏只是区区小国,不足以作为我方犄角。一旦出战失利,就后悔莫及。不料安丙不听劝阻,出兵攻打秦州、巩州,拿不下来,大将王仕信还兵败皂郊,西夏兵也退走了。时局发展一如崔与之所料,安丙不得不深表敬服。

安丙任内去世后,朝廷任命崔与之为四川路安抚制置使,统率四川全军。崔与之整肃军政纪律,扭转各州军政不合局面,训令诸将汲取教训,同心卫国,告诫边防将领不能随便接纳西夏请兵要求。

后来西夏又出兵攻打金国,派百余骑兵到凤州请宋军守将增援。崔与之命都统李冲前去答复,说:两国交往应派使节持国书传达信息,不应派兵直入,边民不了解情况,如果误伤西夏人,便损害了两国友好,还请西夏兵退回原驻地。西夏人知崔与之不为所动,不再提夹攻金国之事。

金国名将呼延棫及其部属诚心投宋,崔与之大胆收留并使用他们,让呼延棫在抗金作战中发挥特殊作用,造成金人内部互相猜疑残杀,使部署于川、陕、甘的金兵再无力侵犯宋境。

崔与之善于理财,他调整粮食征购措施,发展边境贸易,通过边民买卖,将金、夏统治区大批战马、粮食买入,使四川很快成为军政协调、纪律严明、兵精粮足、百姓富裕的地区,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安定局面。

一日,他同部属到大慈寺游览。看河山壮丽,满目葱茏,崔与之神清气爽,仪态安祥。幕僚洪平斋见状,不禁赞道:“大帅真是岭南古佛,西蜀福星!

宰相史弥远见蜀中局势安稳,便派心腹郑损替代崔与之。朝廷调崔与之回京,崔与之移交了大量库存金钱物资给郑损,自己不取丝毫。金国得到情报,马上调集大兵侵蜀。崔与之这时年已六十七岁,正请求归粤养病,目睹此情此景,奋然再次亲临前线。金兵见崔与之仍在,惧而撤军。那郑损乃趋炎附势的无能之辈,他放弃崔与之重兵扼守的要地,致令宋军失势,又挥霍无度,使军需无以为继。西蜀自此一蹶不振。

辞官归故里

崔与之四川为帅五年,清廉自持,政绩斐然。朝廷召崔与之入京任礼部尚书,但他三次上疏请辞,毅然返粤。离蜀之际,各路官员特来相送。四川盛产美锦、奇玉,五年前崔与之到任之初,下属众官争相馈赠,全被崔与之推却了。现在送别,各路官员的赠礼更加可观,登时五彩缤纷,光艳夺目。但崔与之看都不看一眼,一一婉拒,分毫不取。

回到广州,崔与之建住宅于城西(今朝天路崔府街),从此深居简出,不再过问地方政事。次年,宋宁宗驾崩,并非太子的宋理宗继位。为了报答史弥远拥立之功,宋理宗任史弥远为太师、右丞相枢密使,让史弥远独揽大权九年,到史弥远死后,他才主理朝政。这时他御笔诏令崔与之赴京,称崔与之“年高德邵,国之望也”。崔与之答复说:“我已经七十有六,老病缠身,实在不能从命。

然而一起事件令崔与之又一次为国出力。

广州有支部队,叫摧锋军,被调到建康(江苏南京)驻守,长达四年。撤离卫戍后未过五岭,又在江西逗留了四年。这支部队转战各地,所向披靡。但幕府不上报功劳,驻守期满又不让回广东,于是激发兵变。

叛军由曾忠带领自江西经梅州返粤,焚惠阳扣官员,陷博罗杀知县,直取广州。广州知府曾治风连夜逃遁,庾使黄山〖〗成见事态紧急,率一班官员到崔与之住所,请崔与之出面抚谕。事关全城百姓安危,崔与之没有推托。他登上城楼与叛军相见,查问叛乱原因。叛军一见,立即拜伏于城下,说明兵变缘由。崔与之派弟子李昴英、杨汪中坐吊篮从城墙上缒下,到叛军营中晓之以逆顺祸福道理,宣谕允许叛军自新。叛军大部分人归家散去,曾忠带少数人退踞端州(肇庆)。

朝廷得知广东动乱,任命崔与之为广东经略安抚使,兼广州知府。崔与之临危受命,在家里办理公务。

崔与之调集各路军队合围叛军,并且对叛军进行政治瓦解,使叛军最终尽数投降。崔与之将曾忠等几名首领以军法处死,降兵分散编入各军。摧锋军兵变平息了。

崔与之向朝廷举奏黄山〖〗成等有功人员,并要求解除自己的职务。他将为帅广州六个月所得的薪俸、大米,全部交回官库,分文不受。

晚节芳香

崔与之谢绝政事之后,安居广州。他一生酷爱菊花,更喜欢北宋名臣韩琦的名句:“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亲笔书写这句诗悬于崔府堂前。他很赞赏韩琦之言:“士之保初节易,保晚节难。”将自己寝室题匾“晚节堂”,表示自己将永远保持清白晚节的操守。他将处士刘皋的语句修改后命门客写成隶书贴于书斋:“无以嗜欲杀身,无以货财杀子孙,无以政事杀民,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作为座右铭。又自号为“菊坡”。

崔与之中年丧偶之后,不再续娶。做了大臣,生活仍然俭朴,不养歌姬。老来居家,左右只有书籍相伴,家里连亭园台榭都没有增建。一生所得俸禄,除自用外,其余都用来接济亲友。退休以后,朝廷发给的退休金,则一概辞谢不受。有人问他为什么,崔与之说:“我当官受薪,尚且怕尸位素餐;现在退休了,怎么还能贪图朝廷的俸禄呢?”闻者无不赞叹。他儿子崔叔似结婚,媳妇带来七百多亩“嫁妆田”,他让儿子尽数退回外家。

宋理宗一直想让崔与之赴京主政,亲自下七道诏书,任崔与之为右丞相,前后四年留着相位等待崔与之赴任。宋理守甚至命令在京当官的李昴英暂停公务,去广州专门劝说崔与之,侍候崔与之出发。但崔与之终因年老体衰,数月间先后上疏十三次请求辞免。这一年,他已八十一岁。

次年,八十二岁的崔与之溘然长逝。

临终,他嘱咐家人:不许作佛事,薄葬就行了。

崔与之病故后,有一次李昴英为宋理宗讲学,谈到他老师一生的事迹与操守,宋理宗深为感动,愈加赞叹,于是大书“菊坡”二字赐给崔与之家人。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这样赞誉崔与之:“盛德清风,跨映一代。

星岛环球网消息:崔世安成功当选为澳门特区第三任行政长官人选,广东各地崔氏乡亲欣喜若狂,27日共同集资在崔世安家乡新会双水镇崔嘉亨村筵开80多席庆祝。根据崔氏后人带回的族谱显示,新会崔氏为南宋名臣崔与之的后代。

《大公报》报道,70岁的崔广兴一直在崔嘉亨村教授初中语文,他告诉媒体,崔氏一族历史上就曾经出过一位名人,南宋名臣、抗金名将崔与之,小时候村里的祠堂外还有一尊崔与之的塑像。1970年代曾经有人表示愿意出资5000元的天价买下塑像,在当时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可惜最后塑像还是被彻底破坏了。加上族谱被毁,新会崔氏中不少人并不知道自己是名人之后。

崔嘉亨立村至今已有616年,祖先在明朝洪武26年(1393年)从广东增城搬迁至新会。“南宋拜名相承先启后,澳门膺特首继往开来”,这首南海沙头崔氏宗亲送给崔嘉亨、祝贺崔世安当选的对联,道尽了新会崔氏一族的辉煌。在各地宗亲带会的族谱中,南宋名臣崔与之后人扩散至新会、博罗、阳春、南海、新兴、东莞、九江、鹤山等地,证实崔世安所属的新会崔氏为崔与之后人。

如今崔氏一族又出了名扬四海的崔世安,崔氏兄弟们都非常兴奋,27日纷纷应崔嘉亨村邀请回新会参加庆祝仪式。崔嘉亨村村长崔松茂在庆祝崔世安当选澳门特首人选庆祝大会上讲话时说,作为广东文化名人、南宋右丞相崔与之的后代,祖宗崔振宗公从增城迁来定居,600年来祖宗在这里艰苦创业,繁衍生息,开枝散叶,足迹遍及广东各地和港澳地区,遍及南洋欧美。

崔氏儿女发扬祖辈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人才辈出,涌现了不少专业人才。如今乡亲崔世安当选为澳门特首人选,崔松茂说,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崔氏乡亲为出了这样一位优秀人物感到十分自豪。

乡亲们希望崔世安和崔与之一样,勤政爱民,带领澳门人民开创美好未来,加强澳门与广东、江门新会的联系,继续支持家乡建设,将来名留千古。

附:崔与之其人

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号菊坡。广东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人。他在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中进士,成为广东由太学取士的第一人。其开创的“菊坡学派”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

崔与之为官47年,在宋光宗、宁宗、理宋三朝历任县、州、府、路、中枢各级职官。晚年,他先后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史部尚书、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皆恳辞,居广州,史书称其“轻舟出峡,翩然归里。”他临终时还上疏皇帝勤谨“握君子、小人消长之机,而辨之在早;审中国外夷盛衰之势,而防于未然”;嘱家人“不许作佛事,子侄俱不得求官肓”。

崔与之完美地实现了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守淮五载,卫护四蜀,勤于政事,关心民瘼,清正廉洁,淡泊名利,激流勇退,与张九龄合称“二献”。文天祥赞誉他“威德清风,跨映一代”。

广东有很多与崔与之有关的历史文物古迹:增城凤凰山上的菊坡亭与菊坡书院、崔与之墓,广州朝天路西侧的崔府街内曾经有一座崔与之故居(现在已经被拆掉),白云山蒲涧寺里有“清献祠”,祠内悬挂崔与之着彩服衣冠画像,海珠区漱珠岗纯阳观内也有“崔菊坡祠”。

以下为本派师傅赖雅浩同宗所撰关于浙江浦江赖公扦葬郑氏义门祖地的撰文:

郑氏义门考察略记

2010年9月26日星期日
24日我出发来到义乌,专车到达郑宅,看见了一个赖布衣祖师创造的奇迹,把一个家族变成皇帝御赐的江南第一家,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是一个不包外迁的拥有人口1-2万人的郑宅镇。可见风水的力量之大。
我在镇上和师父和志忠会合,一起参观宗祠,郑氏义门祠堂
郑氏义门位于浙江浦江县郑宅镇郑宅村。郑氏也就自南宋至明代,因祖坟葬下后人丁大旺,发越无数,导致合食义居15世计330余年,历代屡受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赐称"江南第一家",人称"郑义门"。此宗祠始建于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后屡经扩建,到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扩建至五进两厢计64间,号称"千柱落地",占地3000多平方米。嘉庆三年(1798)修建。建筑持明初风格,规制恢宏,浑朴肃穆。我们前来参观时,只见宗祠内无蛛网鸟巢,连蚊蝇也很少见。完整保存有元明迄清代碑刻、匾额20余方,还有古柏9株,据说为宋濂亲手植种。直到1981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附近之玄鹿山为昔时宋濂与友人修禊之地,并作"八景诗",还有八景摩崖题刻存在。
江南第一家
说起江南,大家都自然想到苏锡常,杭嘉湖,明州绍兴一代,在古代,称之为江南六府(苏州,常州,湖州,杭州,淞江,嘉兴)。江南,原意江之南。“江”在汉语中有特指大江之意,大江即长江。因此在地理上,“江南”一般泛指“长江以南”。近代专指苏南和浙北一带。另:唐贞观十道,江南道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江苏的丹阳以东南和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
而雅浩在这里说的是浦江的郑氏义门江南第一家,这是个号称“东方奇迹”的中国式大家庭。鼎盛时期家族达3000 余口。每天黎明闻钟声即起,钟响四下,盥洗八下,全体到祠堂聆听训诫,然后分男女集体进膳,然后各就所业:8岁以上男孩入家塾,16岁入大学;成年男子则从事稼穑、畜牧、园艺、运输以及管理等等;妇女机杼纺织。晚间还碰头商议次日生产。雍雍睦睦,耕读传家,秩序井然,生生不从南宋建炎初年,即西元1127 年开始,到明天顺三年(西元1459 年),遭大火拆灶异居,先后绵延330 年,比我国历史上盛世唐朝还多了半个多世纪,成了中国家庭史上的奇迹。
它内部实行共财聚食,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族集体所有,个人不得私置田产,私积货财,60岁以上免去劳作,由宗族赡养。那时,古镇不像现在,四周土地平旷,良田美池,古街古道,小桥流水,屋舍俨然。男人们晨兴理荒秽,荷锄走进白麟溪上十桥九闸,跟在桥畔晒太阳的老人“相见无染言,但道桑麻花”,真还有点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儒家模式的理想小国。
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至今尚存有江南第一家郑氏宗祠等一批重要文物群落,是饮誉中外的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朱元璋在赦封郑氏为“江南第一家”后不久,又送来一块御匾,至今挂在有序堂正中:孝义家。下款还有一行小字:“江南风土薄,惟愿子孙贤。”宗祠正厅高悬着历代名人的题匾和联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前厅及拜厅天井内有宋濂手植的古柏。宗祠周边又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老佛社、建文井等古迹,内容丰富,蔚成群观。江南第一家以其融古代建筑,风景名胜,民俗传统、儒家文化为一体的独特景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完阳宅,我们就来到上山看当年赖布衣为郑氏所葬的祖墓。这也是我们不远千里从全国各地跑来的原因所在,我们是根据残余的师门记录,把我们和千里之遥的郑氏义门联系在一起的,郑氏祖墓墓地就位于郑宅的背后山上,前面有一个大水库,上面有几座山,有一个叫大金钗,一个叫小金钗。听他们说赖布衣祖师点的就是金钗形,关于金钗形张子微喝形图格中有诗形容:
挂壁金钗形
 挂壁金钗地势高,好个粉盒面前朝。油腻穴葬为真诀,代代儿孙着紫袍。
 匣内金钗形
 匣内金钗各样看,四围包裹要围案。但取油腻中间穴,帘幕牙梳便好安。
 落地金钗形
 落地金钗投上扦,须看卫托水来缠。前后来倚分宾主,钗口逢珠得千金。
 折股金钗形
 金钗折股一边巧,入穴须看水要齐。短脚上头宜巧取,令人富贵福盈余。
等我们上来一看,不象,据说后来还有一个来看过的书记什么的称为美女照镜,张子微喝形图格中有诗形容:仙人照镜形
照镜仙人巧样裁
一轮明月是员堆。
令人下取心头穴,
贵至中书踏御街。
美女梳妆形
美女梳妆仔细裁,
牙梳粉盒及妆台。
令人只下眉心穴,
管取高低莫乱埋。
另有美女照镜古记:
四水归堂水滔滔,
仙女座殿气势豪,
双狮前列牛卧睡,
江中便有双星锁,
吉葬美女富贵豪
也完全不像此形,其实这都只能是当地人的一种美丽传说而已,祖坟的现场是饱经沧桑,被后人左右前后的侵占,我们不由得感叹万千,祖坟根本就没有保护好,现在的那里已经是密密麻麻的坟墓,因为都知道当年赖布衣祖师说这里风水好,就都到这里来安葬就了。
一路陪同我们的有郑氏宗亲会的郑期康和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长郑定汉两位老先生。听介绍墓地在文化大革命时候已经破坏过啦,墓碑都打碎了,后来换的新碑,还把墓碑换错位置啦,因为当时时依据石头来定那个是老祖坟的。经我们确定龙穴所在后,老先生们才高兴了起来,带我们依次看过了祖坟,还有的宋濂墓以及元朝时的一个祖坟。会长说这是赖布衣的弟子来做的,这个祖坟时赖公作品的补充,也是赖派和郑氏义门的缘分在继续,直到我们的到来已经有800多年啦。师父送了自己写的《堪舆纵横谈》给两位老先生,老先生造东明书院里给我们看老照片,临别时也送了几本书给我们留念。
晚上回浦江县城居住,结果导航仪把我们搞到的目的地却是郑家坞镇,我们是吃晚饭时在饭店聊天时说起浦江县怎么那么小,店家告知我们这里只是浦江县的边缘小镇郑家坞镇而已,我们不由得哑然失笑,看来和郑家的缘分是太深啊,我们入住在富源宾馆,晚上睡得特别香。
第二天早上,我们又重新回来,在郑宅镇吃午饭,又来到墓地考察一番,这次的收获是巨大的,这是一个天大的秘密,如果你想知道这个秘密,就亲自过来考察吧!从这里你将会得到赖公为什么要这样葬郑氏祖地……。


注:易海无涯,各师各法。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1.黄麟小博士.png






您还可以浏览

栏目导航

热门推荐

预测须知

    黄麟堪舆风水善用梅花易术及六爻预测术为求测者进行预测,有时候不用起卦,只看外应就能即问即答,铁口直断,而且精准无比。但由于预测师也是人而不是神,时有出错,在所难免,所以,预测结果仅供参考。如需预测,务请了解以下几点,以期心诚则灵之效。
1、不诚不占 没有强烈的意念和诚恳的态度,占卦是不灵验的。
2、可以自己摇卦,也可在电话中让卦师摇卦。如自己摇卦,须遵循卦师的指导。
3、不要随便改变自己的意念。比如,在路上想着让卦师预测某事,而到了卦师处,又改变主意,让卦师测另一件事。而最先摇出的卦往往是对应最先想到的事情。
      在某些情况下,往往不用摇卦,卦师根据外应(即周边情形之变化)也可以预测。预测案例中就有不少外应预测之实例。   

温馨提示

   本站所列风水案例中,即便浏览者认为自己的房间或办公室等格局及布置与某些案例相近似,甚至是一模一样,但也千万不要盲目模仿!
因行业惯例及学术机密等原因,案例中未能明示某些重要条件,比如方向等。所以案例中的调整方法只是针对特定的个案有效,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请阅者谅解。   

在线报名

姓名
Q Q
手机
地址
留言
 

本站关键词:阳宅 阴宅 坟墓 择日 择婚 关煞

地址:黄麟堪舆风水 (黄麟中心卫生院食堂对面)

杨公堪舆古风水研究 黄麟堪舆风水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官方网址: www.ydygfs.com

站点地图

手机扫描二维码
与大师直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