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25-10-12 07:11:04
这座山在当地很有名,清朝的留题地记载它是"金龙吐珠形"。
从山脚到山顶,密密麻麻葬了不下二十个坟,最有意思的是上、中、下三个主要穴位,分别被不同人家占据,结果却天差地别。

某氏家族在清末就占据了山顶,还在周边起了十几个空坟做记号,不让别姓人靠近。
这地方看起来确实威风——穴顶开窝,起大坪,站在上面视野开阔,整个山谷尽收眼底。
但细看之下问题就来了。两边龙虎砂低矮,像张开的双臂抱不住东西,这叫"抛头展肩"。
明堂虽大,却如簸箕般前倾,聚不住气。某氏以为占了制高点就能统摄全局,殊不知这就像坐在漏底的船上,再高也没用。
现在某氏后人,虽不至于败落,但始终不温不火,守着祖业勉强维持。这就是典型的"求正面"——只看表面气势,不懂内在理气。
山腰的莫氏:财大气粗,误伤龙脉
莫氏是五年前迁来的,因拆迁得了一笔补偿款,财大气粗地买下几亩地,打满水泥,修得气势磅礴。
这位置在半山腰,左右龙虎环抱,案山朝拜,乍看很有情意。
可惜他们犯了个大忌——葬在了胎息之上。胎息是龙脉生气的精华所在,就像孕妇的肚子,最是娇贵。
他们这一大兴土木,等于在龙脉的要害上动了刀。更糟的是,前面的石山砂飞水走,看似朝拜,实则在悄悄泄气。
果然,葬下这几年,莫家先是生意出了些问题,后来家人健康也接连亮红灯。
这就是"明师多爱下偏坡"的反面教材——该谨慎处太张扬,该避让处太强势。
山脚的清坟:默默无闻,暗藏玄机
最不起眼的是山脚那几个清朝老坟,连姓氏都无人知晓。位置偏隅一角,墓碑朴素,若不是特意寻找,很容易错过。
但细看这个穴位:下脉细小却有力,如蛇出洞;起一小金星,左右自然开出护砂;小明堂虽只有百丈,却恰到好处;
青龙过案,只见朝山中腰以上,不见砂脚,这叫"收头不见脚",最是藏风聚气。
这几个老坟,就像深巷里的好酒,不张扬,却经得起品味。虽然不知其后人如何,但单从形局论,这才是真穴所在。
看地的三层境界
从这个案例,我想说说看地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看热闹
就像普通人游山,哪里风景好就去哪里,哪里建筑豪华就觉得哪里好。某氏占山顶,就是这种境界。
第二层:看门道
开始懂得一些形法知识,知道要找龙虎环抱、前朝后靠的地方。莫氏选中腰,到了这一层,但还没悟透。
第三层:看气机
不再执着于表面的形貌,而是感受地气的流转。知道真龙结穴,往往在不起眼处。就像山脚清坟,看似平常,实则暗合天地玄机。
如何识别真穴?
这些年看地,我总结了一个方法:经常去看,反复品味。
真龙真穴有个特点:你第一次去可能看不出什么,第二次去还是迷糊,但某一天突然就明白了——原来地在这里!因为只有在这个位置,你才能感受到万山朝拜、众水归堂的气势。
就像我们案例中的山脚清坟,初看平平无奇,细品才发现:左边的水、右边的路、前面的案、后面的靠,都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交汇点。
地理学的严谨性
很多人把风水想得太玄乎,其实它是一门很严谨的学问。每个判断都要有依据,不能凭感觉。
比如有人说要"种树",我说要"造葬"。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种树"是随意的,"造葬"是严谨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符合地理法则。
还有人说是"看风景",我更愿意说是"鉴赏宝地"。心境不同,看到的层次就不同。
给爱好者的建议
如果你也喜欢研究地理,我建议:
第一,多走多看。书本知识要和实地考察结合,就像医生既要懂理论,还要临床经验。
第二,保持谦逊。不要以为自己看了几本书就能指点江山,地理这门学问,越学越觉得自己懂得少。
第三,重视传统。古人的很多说法,看似玄奥,实则是千年经验的总结。比如"求正面"、"下偏坡",都是血的教训。
第四,实事求是。是好就说好,是坏就说坏,不要因为福主喜好就说违心话。
地理之道,终究要回归本真。那些大大方方展现在那里,却又最不起眼的地方,往往藏着真正的奥秘。
这话,懂得人自然懂。不懂的,或许还要经历些岁月,才能明白。


上一篇:阴宅风水:八种贵穴的运用玄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