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分享
圆梦状元家山:一场跨越岁月的文化奔赴

作者:25-10-24 07:39:40

圆梦状元家山:一场跨越岁月的文化奔赴


“终于到了。” 当江西兴国均村乡横柏村狮子潭畔的那座古墓葬映入眼帘时,同行的人几乎都在心里默念出这句话。于我而言,这声感慨里藏着多年的期盼 —— 曾几何时,“状元家山” 这四个字就像一颗深埋心底的种子,总想着要约上同好奔赴深山,探寻那藏着南宋状元传奇与客家风水密码的秘境。可生活总在 “有钱没闲” 与 “有闲没钱” 的循环里兜转,再加上没有熟路之人引路,这片传说中的 “风水宝地”,始终只在想象中清晰,在现实里遥远。


直到 2025 年 10 月 23 日,这个被赋予特殊意义的大庆之日,于都杨公地理文化研究院牵头的考察团,终于让这场迟到多年的奔赴落了地。

而队伍里最动人的身影,当属 85 岁的曾春华老先生。他柱着拐杖,每一步都走得缓慢而坚定,山路不算平坦,蹒跚的脚步里藏着对传统文化的执着。

旁人几次想上前搀扶,都被他轻轻摆手谢绝:“等了这么久,一定要自己走到跟前看看。” 这份执拗,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此行的意义 —— 这不仅是一场地理考察,更是一场对文化信仰的奔赴。

若没有兴国揭秀富大师的热心引路,我们或许仍会在五里隘的山间迷失方向。作为土生土长的兴国人,揭大师对状元家山的历史渊源与风水格局了如指掌,正是他的专业指引,让我们得以顺利抵达这片承载着千年故事的土地,亲眼见证南宋潘氏大祖潘从源墓葬的真容。


“状元家山” 的名号,藏着一段家族荣光。南宋年间,潘从源之子潘仝于淳佑年间高中状元,其父也因此被追授诰封一品资政大夫,这座墓葬便从此有了 “状元家山” 的美誉。站在墓前,听揭大师缓缓道来潘从源的传奇:这位曾任江西吉州教谕的老者,不仅学识渊博,更精通堪舆之术。当年卸任还乡途经五里隘,一眼便相中了狮子潭畔这块 “藏风聚气” 的宝地 —— 后峰如屏,稳稳护住一方天地;两侧山坡化作自然砂手,拢住天地气场;山下两河交汇,呈半圆形绕墓而过,正是风水里难得的 “玉带缠腰” 之象。为了让家族扎根这片灵秀之地,他竟以 “驱牛食禾” 引发争执,最终舍身自缢,只为让儿子潘仝遵其嘱咐,将自己葬于此地。


这份 “以身殉地” 的决绝,终究换来了家族的兴盛。潘仝不负父望,一举夺魁;其孙潘任更官至南宋最后一任兵部尚书,潘氏一族人才辈出的佳话,在山间流传千年。而这座墓葬,早已不只是潘氏家族的荣耀象征,更成了客家中原南迁的重要实物见证,每一块石碑、每一处格局,都承载着客家先民的迁徙记忆与文化传承。

曾春华老先生走到墓前时,久久伫立。他轻轻抚摸着斑驳的墓碑,指尖划过墓门正中潘从源夫妇的名号,目光落在墓顶 “状元家山” 四个苍劲的大字上,眼神里满是敬畏。这位研究堪舆几十年的老者,轻声感慨:“早就听闻状元家山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不只是一块墓地,更是活的历史,是客家文化与风水文化的融合之地。” 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墓前两侧的红石华表静静矗立,上面的对联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仍能从中读出当年的庄重;周围的山水格局天成,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远见。


这场跨越岁月的圆梦之旅,终究没有辜负多年的期待。我们要深深感谢兴国揭秀富大师的专业引路,是他让我们读懂了状元家山的风水玄机,看清了每一处山水格局里藏着的文化密码;更要感谢 85 岁曾春华老先生的陪伴,是他蹒跚却坚定的脚步,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明白这份传承背后,是无数人用热爱与执着筑起的桥梁。

于都杨公地理文化研究院的这场考察,不仅圆了我们探访状元家山的心愿,更让我们读懂:状元家山从来不是一座孤立的墓葬,它是一段跨越千年的传奇,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更是一处值得每一个热爱历史与传统文化之人,亲自奔赴的文化秘境。而这场奔赴,早已超越了地理的距离,成为一场与岁月、与文化的深度对话。

#于都杨公风水 #杨公堪舆风水 #杨公于都地理 #积善缘日课馆  #黄麟小博士#于都杨公地理文化研究院






上一篇:8 大身体预警:从命理视角读懂 “命局失衡” 信

下一篇:探秘兴国将军祠堂,领略杨公地理文化魅力

手机版仅显示本站部分内容
更多详尽情况,请用电脑观看
官方网址 : https://www.ydygfs.com
手机微信 : 15279708575